华夏时报记者 郭浩仪 葛爱峰 深圳报道 2021年 ,公募FOF迎来快速发展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29日,共有217只公募基金 ,总规模1991.37亿元 。其中,年内成立的FOF基金有73只,占总FOF基金数量的三分之一。发行总规模为950.77亿元 ,规模比去年增长91%。
随着FOF基金的持续火热,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开始加码大力布局FOF类理财产品 。截至2021年上半年,银行及理财子公司FOF存续规模已超千亿元。截至12月2日 ,FOF银行理财产品已超过200款。其中,由银行理财公司发行的超过160款,占比近80% 。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个银行理财子公司FOF类理财产品规模达到百亿以上。而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 ,FOF类银行理财产品近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78%,固收类产品近一年平均年化率为4.54%,权益类产品近一年平均年化率为10.50%。
对于如此“能打”的业绩 ,平安理财基金投资部负责人单开佳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FOF投资在极致风格的牛市中可能不会拔得头筹,但在熊市和震荡市中其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FOF产品最大的优势在于提高长期风险收益比,让长期增长率更平滑。因此 ,通过FOF让投资者更有机会均衡收获基金长期的上涨收益。”
“选基困难”之下,FOF理财发行提速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基金产品数量和规模爆发式增长的基民却不怎么赚钱。根据《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的数据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有61.73%的客户盈亏集中在-10-10%之间,亏损超过30%的客户占1.01% 。只有11.17%的历史全部个人客户获得了30%以上的收益 ,能够获得翻倍以上收益的客户仅占比2.3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单开佳告诉记者,目前公募基金大概1万只左右,公募基金经理大概2000多名。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现在买基金就像过去买股票一样难选 。“基金数量多的业绩分化也大 ,存在‘二八分化’的现象,真正能够穿越牛熊、持续为投资者创造丰厚利润的基金产品并不多。”
今年以来,虽基金发行火热 ,但A股市场震荡波动,基金的业绩分化越来越显著。从年初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剔除成立不足三个月新基金)的业绩表现来看,截至11月26日 ,今年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 、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3.35%,最大业绩差距接近100% 。
另外,多只发行规模达百亿量级的基金表现不佳。数据显示 ,截至11月26日,今年一季度成立 、发行总规模达到百亿的12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8只成立以来收益率告负。其中 ,表现最差的基金从1月初成立以来亏损17.99% 。
在这种情况下,选基堪比选股,基民对于FOF理财产品的需求也随着基金产品的扩容而不断增强。“银行加码布局FOF型理财产品,致力于满足广大投资者实现兼顾权益类投资收益与相对较低风险的心理预期。”单开佳向本报记者指出 。
FOF ,即基金中的基金,也是资管机构参与权益市场、又可分散风险的一种投资模式,而其投资经理相当于是“专业基金买手”。
稳健的业绩表现 ,是FOF“吸金”的一个重要原因。《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上半年,银行及理财子公司FOF存续规模已超千亿元。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 ,FOF 类银行理财产品近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 4.78%,固收类产品近一年平均年化率为 4.54%,权益类产品近一年平均年化率为 10.50% 。
对于FOF理财产品的显著收益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FOF依托于投资机构的专业投研体系,可以通过量化资产模型和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研究和对经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有较大概率选出适合市场环境的真正绩优的产品和管理人,通过在权益、债券 、黄金等大类资产之间进行灵活配置,在把握不同资产行情机会的充分发挥各类资产之间优势互补的特点,分散风险 ,力争实现相对平稳的收益回报。
银行理财如何优中选优?
目前,FOF在海外市场发展已非常成熟。FOF基金的高速发展主要受益于美国养老金制度的一系列变革,美国市场的FOF产品主要以国民养老为投资目标 ,运作非常稳健,也因此受益于国家养老计划的推行而规模大增 。
对比之下,国内的FOF发展较晚 ,公募FOF在2016年9月11日证监会发布《基金中基金指引》后,首批公募FOF基金于2017年才开始发行成立。
近两年,在市场波动、震荡加剧的态势下 ,FOF产品的投资价值愈发突出,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据Wind数据,2018年2月22日-2021年9月30日 ,上证指数涨幅11.53%,中证FOF基金指数涨幅37.42%;同期,上证指数最大回撤-25.99%,同期中证FOF基金指数最大回撤仅6.69% 。
在资管新规倒逼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加速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 ,银行理财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已无制度障碍。如今,银行理财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除了促进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之外 ,也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配置的需求。
在布局权益投资成为银行理财行业大趋势的背景下,FOF类产品扛起了银行理财大旗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1年三季度 ,银行理财市场共发行FOF类产品221款,发行数量占比达到了历史最高值,为0.22%;FOF类产品募集规模占理财产品总募集规模的0.31%。理财子公司的FOF类产品发行占比为78% ,为FOF类产品的主要发行机构。
作为理财产品市场的“新宠”,FOF类理财产品也越来越受到银行理财子公司和投资者的青睐 。对此,单开佳认为 ,银行理财公司更了解银行客户的投资偏好与需求。
“基海”茫茫,FOF理财是如何选择基金的?平安理财方面向记者介绍,以智享优选FOF为例,该产品自主研发6大量化模型 ,宏观上追求领先市场判断大周期,中观上全行业比较确定高景气行业,微观上进一步精挑细选基金经理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结合前瞻布局未来。历史上看,模型准确度高。
记者了解到,智享FOF是平安理财发行的理财产品 ,以公募基金作为主要标的,从全市场1万只基金中优选约15只,由产品管理团队动态调仓 ,市场波动时为用户匹配合适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