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工作日的中午,赵湘用塑料勺刮拢了饭盒里最后一勺盖码饭 ,送进嘴里咽下 。
“绝了,和我亲妈炒的一样。”赵湘心想。
他果断戳开商家的外卖页面,给了个五星好评:“大赞厨师的手艺 ,不是我们湖南人,码子不可能炒得这么正宗! ”
接着他上下滑动页面,想在别人的好评里找到共鸣,直到他看到了这么一条:
“和同事路过这家店 ,得知是机器人炒的,就进去吃了,一开始是猎奇 ,后来觉得整体口味不错,起码比预制菜强多了,会常来常点 。”
赵湘愣住了 ,转头盯着饭盒,突然觉得那颗剩下的坛子椒的鲜红色,是美颜滤镜腌过的。
他又看了看刚打的五星好评 ,心想:这好评我到底给的是机器人还是真人啊?
一、炒菜机器人早就上岗了,但有些人还不知道
如今你随便走进家楼下一家餐馆,都有可能瞥见炒菜机器人正在工作。
现实就是 ,中央厨房切配与终端机器人炒菜的方式,早已把厨艺这件流传至今的中国文化瑰宝拆解成了标准化的步骤,成为了许多商家兼顾效率 、成本、菜品质量的新风尚。
怎么说呢,从某个角度来看 ,这个锅对于炒菜的作用就像生孩子过程中男人的作用
一家“新中式”快餐店如今一中午能出300 份快餐,每一台炒菜机器人5分钟出餐9份,一小时出餐108份 。如果说一个真人厨师2分钟出一份快餐的话 ,那么三台机器人轻松转个一小时,就能完成十个厨师连续颠锅60分钟所完成的任务。
“以前做早餐,8个菜 ,需要一个厨师和一个帮厨,耗时一小时;现在做早餐,8个菜 ,只需要一个保安,耗时半小时。 ”厦门君诚酒店总经理黄宇如是说 。他是“美膳狮”炒菜机器人的第一批用户之一。
关于美膳狮炒菜机器人的一则美谈,就是它在去年向湘菜大师杨孙师傅发起过挑战 ,并通过了路人的盲吃测试。ta们需要在同样的时间内炒制同样的三道菜:XO酱笋炒海螺、小炒黄牛肉 、辣椒炒肉 。结果是,美膳狮炒菜机器人耗时3分08秒完成了任务,杨师傅则花了9分32秒。
北京三里屯的路人盲吃环节里,大部分人无法分辨出每道菜品到底由谁炒制。
确实 ,如今一个配备了三台炒菜机器人的后厨,就能省去大量人工厨师时代的成本——按市场均价算,假设每台机器人每个月的租金费用是2000元 ,三台也就是6000元 。同样一个小时的出餐时间里,它们能替代十位厨师的工作,按一个厨师6000元的月薪标准算 ,商家每月共省去42000元。
现在的趋势就是,商家挑选后厨工作人员时,面试时的问题 ,从“西红柿鸡蛋你喜欢先炒西红柿还是先炒鸡蛋”变为了“这台机器,它满荷运行,一小时能产多少斤西红柿鸡蛋?单锅产量多少斤。有没有五十斤”;从“你觉得川菜的精髓在哪里? ”变为了“一个菜在五十台机上炒 ,能不能保证出品一致?一个菜谱在一个机器炒1万次,是不是每次都一样?”
奥维云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烹饪机器人线上销量已达6.7万台,同比大幅增长82.1% 。
科沃斯旗下添可炒菜机器人搭载了华为盘古大模型5.0的AI技术和高算力底座后 ,能够根据用户现有的食材,饮食习惯以及口味,定制个性化的烹饪方案。
2024年开年 ,添可食万炒菜机器人的销量同比去年增长300%多。其中大多是专门用于酒店、连锁餐厅、食堂等to B商用场景的炒菜机器人。
大多数市面上流行的炒菜机器人,往往块头很大,带有大圆筒 ,追求的是效率和标准化 。
就这样,炒菜机器人正把许多人心目中做饭时最享受的步骤(颠勺)替代了,而其他后厨的工序如洗菜、切菜 、配菜、调味等等 ,一样都没解决。大家的厨艺高光时刻被它夺走的无论是商家还是消费者,可能还得抽出20分钟来清理它。
机器厨艺的浪潮迅猛地打了过来,没被拍懵的人发出了调侃声:“如果有只蟑螂飞进去它恐怕都得掂两勺吧?”“见手青可别给我白灼啊! ”“我以后在菜里再也吃不到头发了 ,但可能吃到螺丝钉 。”
当然,调侃声里最多的是:“这就是个预制菜自动加热机罢了。”“微波炉变成机器人,这不过是换了种形式的预制菜。 ”
这是近两年来苦预制菜久矣的都市人的讽刺式心声——我们社畜也有计较饲料的权利吧?毕竟没有多少人希望在点外卖或下馆子的时候用主厨料理的价格,吃到“匠心精作”的预制菜 。
吃外卖科技狠活太多 ,吃预制菜烟火气不够,下馆子现在厨师都是机器人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可对此,商家却可以云淡风轻地说:“我可是用机器人现炒的 ,这不算预制菜吧。”
二、机器人炒菜,是烹饪表演学?是让大厨纷纷失业的技术革命?
赵湘想起上个月在某网红餐厅看见的“全透明厨房 ”——透明玻璃上贴着标识:拒绝预制菜;五个戴高帽的厨师在玻璃后挥汗如雨 。
他不由得陷入沉思:这是表演岗还是技术岗?真做菜的不会都在地下室的机器流水线上吧?
这就是机器人纷纷开始做菜后我们需要面对的疑惑——当锅铲 、灶台、厨师都被替换成机器,用自动化流水线组装的“现炒” ,这算真正意义上的“拒绝预制”?切好的菜算半成品,机器现炒算现制?
实际上,这是用“烟火气 ”在包装工业浪漫罢了。
如今的真相是 ,铁桶锅是真的,火是假的;菜是热的,后厨是冷的。一份西红柿炒鸡蛋 ,西红柿来自北京市平谷区,盐来自四川某调味厂,火候却可能是由杭州的工程师远程调试的......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深度存量竞争(系统在某一时间点时所保有的数量是压迫式的 ,只有击败竞争对手才能生存)的必然结果,毕竟对餐饮业而言,人工向来是成本的大头 。
根据红餐网公众号文章里提供的数据 ,自2020年起,餐饮业内人工成本的增速最快,“酒馆赛道第一股”海伦司2022年的亏损金额高达16亿 ,公司自己总结的3个亏损主因里,除了疫情和策略调整,还包括了为激励员工发展而授予的超5亿元的股份权益;海底捞历年财报也显示 ,人力成本一直是最大的支出项目,2019年至2021年,员工成本分别占到其收入的48.1% ,45.4%,45.9%。
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拉低企业纯利润的最大障碍。毕竟在食堂运营终端,择、洗 、切、炒等环节需要依赖厨师、杂工等多名员工。
外加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 ,餐饮业时常面临“招工难 、用工荒”的窘境,根据中国餐饮协会的数据,未来两年 ,中国厨师需求总量缺口将高达400多万 。
因此,助力节省人工成本,并填补人力短缺的炒菜机器人应运而生 ,且蓬勃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不足为奇。
想象一下 ,当一台机器完美复刻出八大菜系,那么就意味着八位大厨将失业。当这台机器被采购了十次,就有八十位大厨要离开岗位 。畅想一下 ,到各行各业的真人都失业了,没钱吃饭了,机器人炒菜给机器人吃吗?
在这个大趋势下,真人厨师的就业形势确实有些岌岌可危——手艺好的厨师要价高 ,易跳槽;手艺差的毁口碑,更致命。炒菜机器人把“掌勺权”从不可控的人,转移到可计算的机器供应链上。与此成本可预测了;菜品品控误差少了;扩张模式也显而易见了 。
毕竟某个资深大厨花五分钟炒一份鱼香肉丝 ,他得擦汗、骂徒弟或用锅铲敲锅来释放情绪,而机器人再发展下去,可能用两分钟内就能完成煮饭、切菜 、炒制、装盒了。
于是乎 ,对于消费者来说,之前是在为厨师烧制的菜品的“手工溢价 ”买单,如今买到的 ,可能是一种无法轻易窥见的科幻体验。
这份体验里,你看不到的是:通过传感器,以及大数据采样分析 ,炒菜机器可以轻松掌握各类菜肴调味的数据 。
但机器看不到的,是人的口味之难以捉摸。工业化只能满足口味的普遍需求罢了。
当然,机器人厨师不久后也会进化到依据用户需求进行不同调味的阶段,据说科沃斯旗下的添可炒菜机器人通过搭载AI大模型 ,已经可以1:1复刻米其林三星菜品了 。不过这样的大模型机器人普及开来,应该造价不菲,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工厨师的费用真的能被如此智能的机器省去吗?
照机器人厨师这么发展下去,失业的厨师越来越多,那国家到时候 ,是不是要对机器人征税了?
可能在不远的未来的某一天,人的厨艺会被定义成精致的生活方式,普通人将不再拥有厨房。而厨艺 ,变为了和烘焙、插画与普拉提一样的调剂生活的乐子。
三、传统厨艺与科技算力的永恒对抗
机器人掀起的标准化 、自动化后厨,如果能做到使用新鲜食材,确保非预制菜的话 ,也可能让餐饮界发展出一套通过较低价获取健康饮食的方法。
可这类炒菜机在控制火候的时候,在掌握锅气的时候,真的能超过真人厨师?
“把大师的手艺拆解成颗粒,化为秒、克、度 、秒转等物理组合 ,并将菜谱程序导入机器人大脑,复制大厨烹饪流程与工艺,做到餐餐、道道菜都是按照最高标准的厨艺进行炒制 。”橡鹿科技CEO透露 ,单是为了解决“锅气”的难题,他们就耗时了近一年,研发费用上亿。
可标准化 ,会不会实则是一种退步呢?
因为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我们在不断恋旧与超越。如果你的妈妈、奶奶 、丈夫做的饭一个味道,那生活岂不是就会失去很多乐趣?
AI与机器人 ,目前只是通过复刻菜品来解放生产力罢了,人类的味蕾对餐饮的猎奇需求、融合需求与创意需求,目前看起来 ,难以被它满足 。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会不断创造新菜品的厨师一定不会被淘汰,但是一个只会标准化炒菜的机器人很可能会。只不过这位擅于创造新菜品的厨师所烹制的菜,可能会越卖越贵。而那些平庸的厨师 ,就只有下岗的命运了 。
炒菜机器人再发展下去,通过远程操控或许就能让你在推开家门时看到最后一道菜正冒着热气被端上桌;甚至会有全自动机器人厨房诞生,机器人可以对接外卖平台 ,进行菜品采购。
可问题来了,中国人吃饭吃的是烟火气,这是金属无法取代的东西。
也许有一天 ,“妈妈的味道 ”是预制给所有人共享的一套标准;菜谱上玄妙的“少许”二字也被机器量化为了3.1415克;锅气,突然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
可到了那个时候,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饮食魅力 ,依旧无法被算法用几行随机变量就能模拟。
因为食物是人性的最好载体,而烹饪是一门古早的哲学,是你的母亲想着你爱吃辣 ,又担心你肠胃时,少加的那三颗小米辣被你尝出来后的温情;也是你的奶奶记忆里,慢慢模糊的,需要你用纸和笔记录下来的古老配方。
将人与烹饪分离 ,就是将故事与烹饪分离——华夏大地上,此刻有多少机器人正在以为人们“精确制导”的姿态做菜呢,可这些机器人从不需要吃饭 ,所以,它又怎么能懂得人类为了吃上好东西,能发生多少故事 。
他们也无法懂得一张圆桌上的三双筷子 ,夹的并不是菜,而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