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外汇官网

被罢免总统职务,尹锡悦到底做错了什么?(2025年04月05日)

XM

2024年首尔冬夜的戒严事件,令韩国重新站在民主的十字路口。

撕裂的三个月后 ,尹锡悦迎来审判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4日上午,韩国宪法法院就总统尹锡悦弹劾案进行宣判 ,宪法法院通过弹劾案 ,宣布罢免总统尹锡悦。

继2017年朴槿惠被弹劾下台之后,尹锡悦成为第二位被弹劾下台的韩国总统。

随后,尹锡悦发表对国民谈话称 ,没能达到预期,非常遗憾 。从“反腐英雄”到“宪政破坏者 ”,尹锡悦到底做错了什么?

“错误的提拔”

至少在前总统文在寅看来 ,尹锡悦的上位就是一次“错误的提拔” 。

检察官出身的尹锡悦,2016年因彻查朴槿惠“闺蜜干政门 ”声名鹊起,次年他被文在寅任命为检察厅长 ,并先后完成了对韩国前国防部长金宽镇和前总统李明博的起诉。2019年6月,他被文在寅破格提名为韩国检察总长。

文在寅曾评价尹锡悦“不畏权势 ”“以不被任何人左右的态度 、公正处理权力型腐败” 。他在卸任后的一次采访中也坦言:“我选择他,是因为他敢于挑战权力。”

从当时的韩国政治氛围来看 ,2017年“烛光革命 ”后,民众对政治清廉的期待达到顶峰,尹锡悦的“正义”人设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成为文在寅反腐行动的“利刃”。

文在寅后来表示:“那个决定让我后悔到今天 。 ”

在尹锡悦被提拔的那一年 ,文在寅进行“检察改革”。这是韩国政治史上一次深刻的权力重构,也直接导致了文在寅与尹锡悦的决裂。

此次行动的背景是:韩国检察机关长期拥有侦查、起诉和公权监督的“三位一体”特权,被称为“韩国总统的刽子手 ” ,历任总统下台后多因检方调查身陷囹圄,包括李明博、朴槿惠等 。

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文在寅于2019年推动设立“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公调处) ,将检方的侦查权剥离至警方,并赋予公调处独立调查高官腐败的权力。

值得一提的是,文在寅曾在回忆提拔尹锡悦的原因时称 ,时任青瓦台民政首席曹国面试了4位检察总长候选人,另外3位都明确表示反对“检察改革”,只有尹锡悦积极支持。然而尹锡悦上位以后 ,曾公开批评公调处是“政治工具 ”,并拒绝配合改革进程 。

与此文在寅的改革也遭遇保守派与财阀的激烈反扑。三星集团通过旗下媒体《中央日报》社论施压:“改革应以经济稳定为前提。”后来《朝鲜日报》曝光,尹锡悦的竞选资金中 ,37%来自保守财团 。

2021年 ,尹锡悦辞去检察总长职务,加入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宣称要对文在寅政府进行“积弊清算” ,并誓言“若当选总统,必彻查文在寅 ” 。

2022年,尹锡悦以0.73%的微弱优势打败当时的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 ,当选大韩民国第20届总统,用一年时间完成了从政治素人到国家领袖的跨越。

文在寅的幕僚曾警告:“尹锡悦容易冲动,难以自我克制。 ”多年后 ,文在寅也承认:“我选错了人 。尹锡悦的‘正义’只是权力的面具。”

“孤岛式”的统治

韩国媒体曾评价尹锡悦的执政风格为“检察官式威权 ”,表现为外交激进主义 、对抗性执政风格和权力集中化,这些特点在政策推行和危机应对中展露无遗 ,也为后面的危机爆发埋下引线。

执政初期,尹锡悦以亲美路线重塑外交,主张废除文在寅的“三不政策” ,推动追加部署萨德系统 ,甚至在白宫为拜登献唱美国歌曲 。为了配合美国“印太战略”,他在强征劳工赔偿问题上对日让步,被国内舆论痛斥为“屈辱外交 ”。

尹锡悦所在的国民力量党在国会仅占少数席位 ,但其执政风格却充满对抗性。2024年国会选举失利后,尹锡悦拒绝与在野党对话,甚至宣称“国会无权干涉总统权力” 。

上任两年半内 ,尹锡悦25次动用总统否决权,创下韩国宪政改革40年来的纪录。比如面对国会要求调查其妻金建希涉嫌操纵股价的决议,他连续三次动用否决权 ,称其为“政治迫害”。

尹锡悦的权力逻辑还与财阀利益深度绑定:2024年他任命财阀背景的金龙显为国防部长,引发“军事-资本复合体 ”的质疑 。一名匿名议员透露:“尹锡悦的办公室常出现财阀说客,他们带着文件袋进出 ,像在自家公司开会。”

这种亲财阀政策加剧了韩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民间贫富差距扩大,青年失业率攀升,进一步削弱了尹锡悦的执政根基。

目前韩国社会中 ,保守派支持者(多为老年人与地方选民)视尹锡悦为“秩序捍卫者” ,进步派与年轻群体则谴责其“民主倒退 ” 。

这也就有了后来那一幕,戒严当晚,国会议员在民众帮助下翻墙从窗户进入国会 ,议员的辅佐官与秘书们也筑起路障,阻挡军队闯入议场 。

长期以来对抗性的作风,最终导致尹锡悦的执政变成“孤岛式的统治” ,从而引发戒严之后的国会跨党派弹劾,204票的高支持率连执政党高层也倒戈相向。

违宪的权力豪赌

事后披露的种种细节,更是暴露了尹锡悦在掌权上的傲慢。

韩国《宪法》第77条明确规定 ,戒严令必须经国务会议审议 。尹锡悦的戒严程序仅召集11名国务委员,会议持续5分钟,中小企业部长吴姈姝被4通电话催赶到场 ,只为凑足法定人数。

韩国前外交部长赵太烈曾试图劝阻,被尹锡悦斥责:“外交官不懂国家安全!”

《韩国戒严法》规定,戒严仅适用于“战时或国家紧急状态 ” ,然而尹锡悦发动戒严的源头是认为在野党提出的预算削减案是在“玩弄 ”国家财政。

当时韩国国会呈现“朝小野大”的局面 ,但反对党在国会席位未超过三分之二,成为尹锡悦铤而走险发动戒严 、并试图以军事手段压制反对派的底气之一 。

后期尹锡悦“启蒙性戒严”的说辞,也被舆论嘲讽为“政治独裁的遮羞布 ”。

事实上 ,相比朴槿惠的“亲民路线”和李明博的“务实保守”,尹锡悦的执政更接近全斗焕式的“危机动员 ”。他将反对派定义为“反国家势力”,并宣称:“法律是维护秩序的工具 ,必要时需打破程序 。”

根据一份被曝光的军方“抓捕名单 ”,戒严当晚,李在明等68名反对派议员被尹锡悦列为目标。前特战司令郭种根的证词显示:尹锡悦曾直接下令“砸碎大门进入国会” ,并要求士兵使用电击枪和实弹。国情院前高官洪壮元公布录音的录音也显示,尹锡悦曾表示:“不听话的议员,全部抓起来!”

前国情院官员洪长元在庭审中称:“总统单方面决策 ,将国家推向宪政危机 。 ”

尹锡悦律师团曾援引美国特朗普案,主张“总统行使宪法权力不受司法审查”,但韩国宪法法院明确驳回 ,强调“民主基本秩序”高于总统特权。

历史的回响

孤岛式的统治、外交路线的失衡、总统权力的滥用 ,最终让尹锡悦走向政治深渊。

然而回看历史,尹锡悦的行为也有着独特的路径依赖 。数据显示,自1948年建国以来 ,韩国曾16次拉响戒严警报,其中12次与镇压民众有关 。

最早的戒严始于1948年10月,当时韩国政府成立不到两个月。首任总统李承晚为镇压济州岛起义 ,在戒严法尚未颁布的情况下,直接套用日本殖民时代的军事镇压模板,将岛屿变成焦土。这场屠杀中 ,济州岛每10人中就有1人丧生,幸存者至今不敢公开谈论那段历史 。

韩国作家韩江曾在《不做告别》中以文学之笔揭开这段伤疤:“死者的血渗入土地,却在地表结成了沉默的痂。 ”

这种暴力传统在冷战阴影下不断进化。1961年朴正熙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后 ,将戒严令升级为“国家安保 ”工具:他修改宪法,用《国家安保法》将数万知识分子 、学生甚至普通市民打入“赤色分子”黑名单 。

2024年,当尹锡悦宣称戒严旨在“铲除反国家势力”时 ,他口中的“国家理性 ”实则植根于朝鲜半岛未愈的伤口。

必须要提及的一个背景是 ,由于朝韩尚未宣布终战,韩国至今仍是与朝鲜处于敌对状态的准战时国家。

韩国思想家白乐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朝鲜半岛的分裂已在朝鲜战争后的70 多年“非战非和”状态下 ,在南北巧妙的共生关系中,逐渐演变固化为一种体制,他将之命名为“分裂体制” 。而分裂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便是双方内部会不断自我繁殖巩固分裂的动能,从而使得分裂难以轻易化解。

韩国的戒严史便是典型例证。总统可以随时以“国家存亡 ”为由,将异见者定义为“敌人”;政府可以随时利用分裂的现实来制造“国家紧急状况” ,以合理化对国内反对者的镇压 。《国家安保法》第7条中“赞扬、同情朝鲜 ”的模糊罪名,就像一把钝刀,日复一日地切割着社会的言论自由。

无论如何 ,这场危机都已暴露韩国民主制度的缺陷:当民选领袖以法律之名践踏法律时,制度能否自我纠错?

答案或许不在法庭,而在街头举着“1987≠2025”标牌的普通市民手中。

(本文信息综合韩联社、路透社等外媒)

参考文章

[1] 尹锡悦上台第一件事 ,不去青瓦台 ,现身地下掩体,牢牢抓住军权

[2] 韩媒:尹锡悦弹劾案迎来“收尾阶段”,紧急戒严与逮捕名单成核心争议

[3] 宣布参政不到一年 “政治素人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

[4] 8小时生死辩论 ,韩宪政地震一触即发:尹锡悦案或重塑韩国权力游戏规则

[5] 人物韩国新当选总统尹锡悦:政坛素人“出道”即登顶

[6] 尹锡悦弹劾案宣判在即 韩国警方将实施最高级警戒

[7] 执政党高层集体倒戈,尹锡悦成‘弃子’,甩锅中国遭韩媒驳斥

[8] 韩国双雄的政治轨迹:尹锡悦的困局与文在寅的远见

[9] 尹锡悦弹劾案宣判在即 韩国拟部署逾万名警力

[10] 青瓦台魔咒来了 ,深陷泥潭的尹锡悦终于祭出杀招:"干掉"文在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