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班,一个同事就给我们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似的数学题: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事件中,()发生的可能性最小?
A.海底捞针 B.瓜熟蒂落
C.旭日东升 D.水滴石穿
但后来我才知道 ,这道题不是一道脑筋急转弯,而是深圳南山某小学四年级的期末试卷,更令人发指的是 ,作为期末考试,这样的题目足足36道。
说实话,36道这样的题 ,要是不赶时间,做做还是挺有意思的 。但放在一场期末考试,难怪那么多学生和家长要骂上天。
如果单纯只是这张试卷、这场考试 ,当个大瓜吃一下,娱乐吐槽一番也就完事儿了。可按照南山教育局的回应,如果这次试卷某种程度意味着“改革的方向 ” ,那真有点让人“不寒而栗” 。
别拿改革当幌子,这套试卷的“三大问题”
面对巨大的舆论争议,南山教育局的相关人员是这样回应的:
“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国家义务教育的质量监测命题方向和重点都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 ,就是希望通过这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让学生逐步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现实世界 、进行思考。 ”
稍微翻译一下就是:“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这叫趋势 ,等着吧以后都这么考”。不回应还好,姑且可以把这次事件当成某个老师或者某学校的内部问题,要是以后的卷子都是这样的 ,家长和孩子怎么能不慌呢?
那么这份试卷到底是吃瓜群众不懂专业瞎起哄,还是确实有硬伤呢?我觉得这份试卷至少有“三大问题”:
问题1:自己没做过就拿出来给学生
这张试卷的题量太大,以至于常规时间不够还要“加时赛 ”延长20分钟 。我觉得无论教育局再怎么解释 ,这一点是无论如何无法回避的。
一套试卷,无论是平时的小测还是期中期末这样的大考,教研组内部老师应该先做一遍 ,然后调整完再作为正式试卷下发。
很显然,这张卷子可能不只是出题人甚至教研组都没有掐表做过,否则这张试卷绝对不会出现在孩子的面前 。
就算没做过,常规一张试卷在25题左右 ,这张试卷足足有36题,6页之多,而且简单扫一眼就能看出文字量巨大 ,难道没有一个老师有疑问?命题方式和考察重点再怎么变,教师团队的职业素养不能往下调吧。
问题2:考学生还是考老师?
别的不说,作为期末考试 ,答案应该是尽量明确的,至少也是有一定范围的。这张试卷的“开放题”不但很多,而且简直是天马行空 ,比如下面这道:
可能出错?这么简单我觉得我都不会做错怎么办?回去以后难道要孩子跟妈妈解释:“妈妈对不起,我太强了,所以这道题做不出……”
有机灵或者捣乱的 ,给你写一个:
可能出现的错误:数字抄错
防止错误的方法:认真书写
请问老师该给他判对还是判错?要知道抄错还真是这个年级经常容易犯的错误 。所以这种开放题,到底是考学生还是考老师呢?而写出来的学生,就能保证他自己做的时候就不会错了吗?
其实,像这样的题根本不应该出现在学生的试卷中 ,而应该出现在老师的课堂上。上课的场景更适合大家做一做、比一比、评一评。
而考试的目的,是确保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技能,显然出题人根本没搞清楚考试的目的和功能是什么 ,它和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问题3:只重视原理,不重视技能
这张卷子看似有填空 、有选择、有简答,可唯独计算版块消失了 。作为小学数学考试 ,不考计算我是不能理解的,我说的计算,是正儿八经的计算题 ,而不是下面这种
看似都是计算,其实又都根本没做计算。在计算教学中,确实应该强调算法和算理的教学 ,但计算终究是一项技能,技能不能只考“懂不懂 ”,而是要考“会不会”“熟不熟”。
这种题目,就好比一个木匠老师傅给你拿了一把榔头 ,把使用方法给你口述了一遍,问了你一些榔头的使用细节,你回答好了就算出师了 ,可你都没用榔头敲打过东西呢 。
这种风气在如今的数学教育圈尤为盛行,美其名曰“为理解而教 ”,实际上完全忽视了“数学既是知识又是技能”的铁律。
所以 ,这张试卷如果是平时作为作业下发还能接受,甚至可以作为“情境题专题训练”。但要作为期末考试试卷,即使题量没有这么大导致需要延时 ,也肯定是不合格的 。
数学卷比语文卷阅读量都大,情境题就是未来趋势?
这次事件最大的争议,在于“数学卷怎么比语文卷阅读量还大”。我都可以帮语文学习机构想好广告素材了:阅读不过关 ,数学你都做不完。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争议了,还记得前两年中考那道“加油卡 ”题目吗?当时也是被疯狂吐槽,题目读起来有歧义,感觉在考语文 。
吐槽归吐槽 ,但如果这样的事儿一再发生,那么聪明的家长应该有所警觉了,也许真的就像南山教育局的人所说 ,这是改革趋势。
那么为什么“情境题”会变成趋势?
什么是情境题?
其实就是给学生一些生活场景或者背景资料,让学生当场分析解决问题的题型。这类题目文字肯定很多,因为要交待清楚背景 ,一般都会和历史故事、时事热点等相结合 。
比如这张卷子里的这个题,其实是一个好题。因为“两点确定一直线”的结论孩子们可能会背,但这个结论在生活中怎么用可能并不清楚。像这样的情境题 ,是真正做到“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的。
但有些情景题,纯粹是“换皮”题,比如同样这张试卷的下面这题:
这题目 ,纯粹是为了“水长度”的,如果没有李子柒,字数至少减半,而且一样能做:
“有5种非遗项目 ,每次选择2种做短视频(不论顺序),一共需制作()个不同的短视频 。 ”
我不知道出题人是不是李子柒粉丝,是觉得这样就能让出题“与时俱进”了?还是觉得这样能让这个题目更有挑战了?
别把学生当傻子 ,没有一个学生会在一场脸上红温的考试中去给出题人点赞,他们只会觉得这样出题很无聊。
所以,情境题也分“真情境”和“假情境 ”。
真情境的目的是拒绝套路 ,让大家都回到同一起跑线比能力;
假情境本质上还是常规题甚至套路题,本质上还是考题型识别能力 。
真情境鼓励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读懂生活才能读懂题;
假情境只是增加读题难度 ,甚至让学生感觉就是来为难我的。
真情境是把问题埋藏在背景里,需要学生自己去挖掘;
假情境只是把问题做了个包装,和小品里的“RAP评戏”没区别。
当然 ,这些讨论都是站在数学教育的探讨上,而在非数学教育角度那就复杂了:
把情境和热点结合,可以在总结里写“出题富有时代感”;
把情境和传统文化结合,可以在总结里写“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 ”;
把情境和重大科研成果结合 ,可以在总结里写“提升民族自豪感”……
不搞点情境题,这年终总结就感觉索然无味 。所以于公于私,情境题都会是未来的趋势。当然 ,老师水平高了,才能有更多高质量的“真情境”,如果只是一味迎合而批量生产一堆“假情境”题 ,还不如以前直白的刷题呢。
放过学生和家长吧,大家都怪累的 。
给普娃机会,给家长减负
最后再扯几句 ,这次事件之所以把家长惹毛了,是因为它让很多家长感到“无力 ”。
我们也知道传统考试有问题,可至少那样的题还知道怎么复习 ,努力和回报还容易预期,搞得花里胡哨的,学校又减负,这不是把皮球又踢给我们家长了么。
有这种想法的 ,大部分都是普娃家长 。
一位老法师在一场关于计算能力的教研讲座里提过一个案例:
两位数乘法计算14x12,优秀的学生给出了很多不同的策略:
14x12=14x6x2
14x12=14x4x3
14x12=14x10+14x2
14x12=12x10+12x4
14x12=12x7x2
14x12=7x2x4x3
一题多解,似乎是我们公认的培养思维的好方法 ,这样的课堂你喜欢吗?也许我们会举双手赞成,因为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吗,孩子有充分表达的自由 ,多好!
可中下甚至学困生不是这么想的,研究表明,这样的讨论不但不能帮助他们提升计算能力 ,反而让他们感到困惑甚至沮丧:
“这么多方法,到底哪一种才是我该用的?”
“他们这么聪明,就让他们去讨论吧。 ”
所以即使讨论那么多 ,老师还是要带学生“辨析”哪一个是通用方法,这才是对能力比较弱的学生的一种保护。
我们希望数学真正回归思维训练的价值,就要先承认,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巨大差异的。
因此 ,像增加情境题这样的改革本身没问题,但如果像这张试卷里这样,全部都是情境题和能力题其实也是不合适的 ,尤其是在相应的日常教学策略还没有跟上的情况下,你让普娃怎么下手?这样只往上看,试图一步到位的改革 ,只会摧毁普娃对于数学的信心 。
所以,改革没问题,但先搞清楚改革的目的 ,是选拔还是育人?如果是育人,那要先明确对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分层分情况才有效果。
如今 ,资优生的选拔通道感觉是越来越多了,比如遍地开花的丘班 、复旦交大之类高校的数学营、一线城市组织的各种smk、甚至机构举办的各类选拔赛等等。选拔如火如荼,创新拔尖人才的选拔再次提速 。
可普娃呢?他们的出路在哪里?